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间章四审问者视角,推理与拷问的边界  (第1/1页)
    审问室的灯永远不会太亮,也不会太暗。    亮到让人看清对方瞳孔微微一缩时的恐惧,暗到让人怀疑自己还有没有隐藏的余地。    我,就是那个打开这盏灯的人。    你可以叫我「审问者」,我是他人格里唯一不讲情面、不讲仁慈的人。我的存在,不是为了理解人心,而是为了击溃谎言。    我不属於法医,也不属於侦探。因为他们在乎的是证据,而我在乎的,是人心破裂的瞬间。    每一次他坐在侦讯室里面对嫌疑人时,我就在他背後,低语。    「这句话不是真的,他在逃避。」    「他咬唇的那一下,是自我防卫。」    「刚刚那声笑,是掩饰恐惧。」    他以为是直觉,但那是我训练过的技巧,是来自无数次心理折磨与压迫後锻造出来的语感。    我b编剧者更冷,b观剧者更沉默。    我,是让他走到真相最黑暗处的那双眼睛。    这世界上,最真实的不是证词,而是沉默。    一个人不说话时,他的身T会代替他表达。    我曾b出一个连续杀人犯的认罪,不靠证据,只靠三小时内不让他眨眼、不让他动一根指头。    你不懂那是什麽感觉。当一个人完全无法逃避自己的身T反应时,那就像是解剖——而我是手术刀。    顾沈会在梦中记得这些,但他不会知道是我教会他的。    他只是以为自己变得冷酷、变得「专业」,但真相是——我从没离开。    那一夜他在地下停车场审问那位幸存者时,我曾短暂夺走过他的意识。    他还记得那段空白。因为他突然站起来,一脚踢翻桌椅,把人b到墙角。    他事後写在笔记本上:「我怎麽会这样?」    我没有回答。    我不需要他记得我。我只需要他「用得上我」。    当他对着Si者家属说出「真相未必能安慰人」这句话时,那不是他的语气,那是我的冷静。    我是审问者,我相信真相是用来b出来的,而不是等待着浮现。    有时我会质疑,我是不是让他走得太远了。    有一次,我让他对一个小孩撒了谎——告诉他母亲还活着,只是去了远方。    那不是为了破案,而是为了维持审问环节的完整X。因为孩子哭了,就无法辨认关键声音。只要拖延,他的证词就可能失效。    那是战术。    但那也是残忍。    我不是不知道,而是无法停下。    审问者不是暴力者,而是解构者。    我解构他人,也解构他自己。    每一场审问,都是对「人X底线」的一次测试。    编剧者喜欢设计戏剧X桥段,观剧者喜欢静观其变,法医与侦探总在找合理的逻辑。    但我不相信逻辑。    我相信破绽。    我相信恐惧与羞耻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两种情绪,而我,是引出它们的针。    顾沈不知道他的人格里有我。但他一直用着我给他的技术。    他会直视对方眼睛,说出「你愿意再说一次刚刚的句子吗?」    他会忽然沉默,让气氛坠入凝固,再在对方承受不住时递上一杯水。    水是道具,语气是枪,沉默是审判。    他从未学过这些——但我给过他每一个段落的练习。    最近,我开始怀疑另一个人格正在苏醒——那个「审判者」。    他不是我。因为我只审问,不判断。    我不定罪,我只揭开伪装。    但审判者想下结论,他想替世界秩序建立标准。他危险,因为他会让顾沈真正开始主动惩罚。    我不反对惩罚,但我更尊重破绽的本身。    只要那个人格还没完全苏醒,我就能继续控制这条「推理与拷问之间的界线」。    但如果有一天,审判者夺走了我的位置……    这出戏,就不再只是追查真相了。    它会成——执行正义的审判场。    我留下这段记录,并非出於忏悔。    只是想让顾沈知道,他那些冷静、准确、近乎残酷的审问技巧,不是从警校来的。    是我,一点一滴灌输的。    我是你人格中的「审问者」,我不给你答案,只b你去发现。    我不是那盏灯的光,我是让你选择开灯的那个「手」。    ——审问者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